刘禹锡评传(出书版)分章 4

卞孝萱 / 著
 加书签  滚屏 朗读

《旧唐书》卷三○《王玙传》曰:王玙"元二年,兼扬州史、御史夫,充淮南节度使。肃宗南郊礼毕,以玙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、越州史,充浙江东节度观察置使,本官兼御史夫,饲祭使如故。"《旧唐书·代宗纪》记载:历三年"二月己卯,以常州史李栖筠为苏州史、兼御史中丞、浙西团练观察使。"《旧唐书·德宗纪》记载:建中二年五月"庚寅,以浙江西为镇海军,加苏州史韩滉检校礼部尚书、史,充镇海军节度使、浙江东西观察等使。"综述史料可知,李元淳在南方活的时间是元二年以,地点是淮南。浙东、浙西。这时,正是刘绪从洛阳"东迁"到江南。刘绪与李元淳有可能相识,还可能同事。如果这个推断错,李元淳就是刘禹锡的执。

记邮件找地址: dz@LAWOXS.COM

刘禹锡在《传信方》中记载李元淳所试而有效的医方,就可以理解了。

刘绪是位品学兼优的。权德舆《刘秀才登科侍从赴东京觐省序》称赞说:"侍御兄以文章行实,著休问于仁义,义方善庆,君子多之。"① 吴廷燮:《唐方镇年表》卷四《河阳》引。

"侍御兄"即刘绪。那么,刘绪于何时何地认识权德舆的呢?文献中没有记载,需。据权德舆《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》:"忆昔同驱传,忘怀或据梧。幕依古刹,缗税给中都。"自注:"德舆建中、元之间,与崔同为盐铁邑(包)夫从事扬子既济寺。"查《旧唐书。德宗纪》:建中三年(783)八月"戊辰,以江淮盐铁使、太常少卿包为汴东陆运两税盐铁使",可见"包夫"是包佶。另据《旧唐书·代宗纪》:历八年(773)十月乙丑"以浙东观察使、越州史陈少游为扬州都督府史,充淮南节度使"。这就是说,当包佶任江淮盐铁使时,陈少游为淮南节度使;当权德舆为包从事时,刘绪可能佐陈少游幕,们或许相识于淮南。

的分析,刘绪"为东诸侯所用",这些"东诸侯",外是王玙、李栖筠、韩滉、陈少游等。刘禹锡与李栖筠的子李吉甫、孙子李德修、李德裕有唱和,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,与韩滉的侄子韩晔同为"八司马"。刘禹锡与李吉甫、李德修、李德裕、杨於陵、韩晔的关系,能能追溯到刘绪与李栖筠、韩滉的关系呢?如果这个推断错,"东诸侯"指李栖筠、韩滉,就更有理由了。

关于刘绪与李栖筠的关系,在刘禹锡的文章中可以找到两点旁证。是《答州薛郎中论书仪书》,刘禹锡赞扬李栖筠的书仪乎古制:"按旧仪,凡兄姊之齿,有'唯'无'伏',它以是为衰。其于匹敌,即云'愿'、云',而已。历初,李赞皇、贾常侍犹守之无渝。二公何也?与子何也?乌有从未俗以姑息为礼,而虞识者所窥?"《新唐书》卷四六《李栖筠传》说,"栖筠喜奖善,而乐己短,为天士归重,敢有所斥,称赞皇公云。"因此,李赞皇即李栖筠。"历初",正是李栖筠任"浙西都团练观察使"的时候。这段时期,刘绪为其从事,熟知其书仪。

刘禹锡有可能从其保存着的李栖筠书信中了解到这况。二是李栖筠之子李吉甫于元和二年(807)入相,次年为淮南节度使。刘禹锡当时被贬官朗州,曾写《淮南李相公启》,其援助,元和六年(811),李吉甫再度入相,从刘禹锡写的《武相公启》看,李吉甫确实竭主张召回刘禹锡等。这说明们两早就彼此了解熟悉,两家的关系较为厚,可以追溯到辈。

李栖筠离开浙西以,刘绪仍旧留在浙西当幕僚。历十四年(779),韩滉任浙江东西观察使,时间有九年之久。从刘禹锡与韩滉的侄子韩晔有莫逆之、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看,刘绪和韩滉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。刘、韩两家的友好关系,可能就是刘绪当韩滉幕僚时结的。

刘绪"为浙西从事,本府就加盐铁副使,遂转殿中,主务于埇桥。"据《旧唐书》卷四六《王纬传》记载:王纬"贞元三年??又擢为史、兼御史中丞、浙江西都团练观察使。十年,加御史夫,兼诸盐铁转运使??贞元十四年卒"。刘禹锡说刘绪"为浙西从事",即指刘绪晚年为浙西观察使王纬"从事"。因王纬"兼诸盐铁转运使",其"从事"刘绪才能"本府就加盐铁副使"。埇桥"为舳舻之会,运漕所历"①,所以诸盐铁转运使王纬在这里设"务",并派盐铁副使刘绪在埇桥"主务"。

据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四记载,"至历末,??天之赋,盐利居半"。

当时,"自淮北置巡院十三","甬桥"是其中之。刘绪作为盐铁副使,① 见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九《河南五·徐泗节度使·宿州》。

"主务于埇桥",其主职责是"捕私盐者",执行榷盐法,兼了解各地货市价和各种利害,以防止"盐铁之利,积于私室",这是个责任十分重的职务。刘绪生的官阶,直至晚年才得此职,顾年迈就去任了。因病罢职时,刘绪仍打算回浙右去。"浙右"即浙西。遗憾的是刘绪未能回到浙西,就在扬州病故了。

四、刘禹锡的

刘禹锡《子刘子自传》只说:"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。"关于刘禹锡的况,需行考证。

从"赠至范阳郡太夫"看,刘禹锡的卢氏于范阳士族。范阳卢氏士族的远祖在汉、魏、晋几朝都官,至唐初还自视门第甚

据唐刘说:"宗朝以太原王、范阳卢、荥阳郑、清河博陵二崔、陇西赵郡二李等七姓,恃其族望,耻与姓为婚,乃其自姻娶。于是敢复行婚礼,饰其女以夫家。"①直至中唐以,这种况才有所改,开始与姓通婚。卢氏与刘绪结婚的时间致可以确定在"安史之"(755)爆发以

是随刘绪同迁往江南的。

刘禹锡的享年很。元和十年(815),御史中丞裴度奏曰:"刘禹锡有,年八十余。"②计其生年,约在开元二十年(732)。卢氏生刘禹锡时(772),的年龄已在四十岁左右。

在刘禹锡的戚中,卢徵是的堂舅。韦绚《刘宾客嘉话录》:"公曰:卢华州,予之堂舅氏也。""卢华州"是谁?据《旧唐书》卷四六《卢徵传》记载:"卢徵,范阳也,家于郑之中牟。??永泰中,江淮转远使刘晏辟为从事,委以心之任,累授殿中侍御史。??贞元八年??数岁,转华州史"。可见,刘禹锡的"堂舅""卢华州"即卢徵。

卢徵"家于郑之中牟"这条线索很重们从《自传》中知,刘禹锡祖先的"坟墓在洛阳北山,其地狭可依,乃葬荥阳之檀山原"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四二二《龙五·刘禹锡》引《集异记》说:刘禹锡"贞元中寓居荥泽"。在唐代,中牟,荥阳、荥泽都是郑州所属县。刘、卢二家都住在郑州所属县,当相识,从而结

"江淮转运使刘晏辟(卢徵)为从事,委以心之任",为们提供了又条重线索。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。据《旧唐书》卷二三《刘晏传》说,"财忠良,晏"。"晏没二十余年,韩洄、元琇、裴腆、包佶、卢徵、李衡继掌财赋,皆晏故吏"。刘禹锡的刘绪,"为浙西从事,本府就加盐铁副使,遂转殿中,主务于埇桥",担任理财的职务,可能于卢徵的推荐。

刘禹锡有《途次敷驿,伏睹华州舅氏昔行县题诗,潜然有》诗,描绘了卢徵为华州史时的往事,《贞元中,侍郎舅氏牧华州,时余再忝科第,由华觐谒,陪登伏毒亏屡焉,亦曾赋诗,题于梁栋,今典冯翊,暇登楼,南望三峰,浩然生思,追想昔年之事,因成篇,题旧寺》诗,追忆了与卢徵昔往。

刘禹锡还有首《李策秀才还湖南,因寄幕中故,兼简衡州吕八郎中》诗,如果能考证诗题中的"故"是谁,也是研究刘禹锡系的重发现。

首先,了解这首诗写于何年?据《旧唐书》卷三七《吕温传》:元和"五年,转衡州"。吕温《衡州史谢表》:"谨以七月十五到本州讫",可见吕温是元和五年(810)七月十五到达衡州的。刘禹锡这首诗① 《隋唐嘉话》卷中。

② 见《旧唐书》卷六○《刘禹锡传》。

有"净"的句子,而柳宗元《衡州史东平吕君诔》说:"维唐元和六年八月,衡州史东平吕君卒",可见这首诗只能是元和六年天写的。

其次,明确这首诗所说的湖南观察使是谁?据《唐会》卷六十二《使》:元和"六年九月,以湖南观察使李众为恩王傅"。因此,当元和六年天刘禹锡写诗时,正是李众为湖南观察使。

揭示这首诗所说的"湖南幕中故"之""是谁?据吕温《湖南都团练副使厅记》:"元和三年冬,天子命御史中丞陇西李公??廷赐旆,俾绥衡湘??于是??范阳卢君璠??群材响附,各以类至,文雅器用,岁余备,错金碧于晴壑,綷孔翠于林,遐迩翁然,称为盛府。""元和五年七月五东平吕某记。"刘禹锡所说的"",就指范阳卢璠。当元和六年天刘禹锡写诗时,卢璠正在湖南观察使李众"幕中"。

从李行修《唐故归州史卢公墓志铭并序》可知,卢璠是裴佶、裴武的"重表兄",直跟随裴佶、裴武官,范阳卢氏与河东裴氏关系是比较密切的。据裴度《刘府君神碑铭并序》,"门生之在朝廷者"有"中书舍裴度","在藩牧者"有"泽州史、御史中丞卢顼","其在幕府者"有"殿中御史卢璠"。由此可见,裴度与卢璠、卢顼有同门(同座主)之谊。

唐代文很重视这种关系。

卢顼是卢璠之,贞元五年登士第。①《太平广记》卷三四○《鬼类二十五·卢顼》引《通幽录》:"贞元六年十月,范阳卢顼,家于钱塘。弘农杨氏。其姑王氏,早岁家,隶邑之安养寺。顼宅于寺之北里??顼家贫,假食于郡郭西堰,堰去其宅数十步。"刘禹锡寓居苏州嘉县,卢顼王氏在杭州钱塘县"家",苏州、杭州均属浙江西。范阳卢氏原是北方望族,何时"家于钱塘"的呢?刘家于"天末""举族东迁",卢家可能是起搬往江南的。刘绪与卢氏避江南就已结婚,刘、卢两家可能同"举族东迁",两家的关系密切。

"永贞革新"失败,刘禹锡屡遭打迫害,幸有裴度垂青,对多次提拔。裴度与刘禹锡非非故,这种从何而?除了裴度刘禹锡之才外,元和十年裴度因刘禹锡贬谪太远,曾以照顾卢氏为由,奏请唐宪宗"稍移近"。因此,裴度与刘禹锡的关系,还应从刘禹锡的系卢氏与河东裴氏的关系,包括卢璠、卢顼与裴度的同门关系中去寻线索。考这些轶事,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刘禹锡生平。

① 辛文《唐才子传》卷五《马逢传》:"贞元五年卢顼榜士。"

第二章青少年学习时期

刘禹锡生的经历比较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:

、从代宗历七年(772)到德宗贞元六年(790),即从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时期;

二、从贞元七年(791)到顺宗永贞元年(805),即从二十岁到三十四岁走仕途,参加政治革新时期;

三、从宪宗元和元年(806)到敬宗历二年(826),即从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的贬谪时期;

四、从文宗和元年(827)到武宗会昌二年(842),即从五十六岁到七十岁去世的晚年时期。

、"少为江南客"

刘禹锡的刘绪于天未年避江南,以直没有再回洛阳原籍。

刘禹锡是生于江南,于江南。

首先,清楚刘绪"举族东迁"到什么地方?刘禹锡晚年有首《士应制举》诗,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说:"忆得童年识君,嘉禾驿联墙住。垂钓斗得王余鱼,踏芳共登苏小墓。此事今同梦想间,相看笑且开颜。"查"嘉禾驿"和"苏小墓"的所在地以及"王余鱼"的产地,就等于找到了刘绪"东迁"的寓居之

《通典》卷八二《州郡》十二《古扬州》《吴郡(苏州)·嘉县》:"吴时,有嘉禾生。"《六臣注文选》卷五左思《吴都赋》:"则比目,片则王余。"刘逵注:"吴都者,苏州是也。"可知"王余鱼"本苏州产。

陆广微《吴地记》:"嘉县??有晋钱唐苏小小墓"。李绅《真墓》小序:"嘉亦有吴苏小小墓"。徐凝《嘉寒食》:"唯有县苏小小,无入与纸钱"。李商隐《汴李郢之苏州》:"苏小小坟今在否?紫兰径与招"。

所述,嘉禾驿在三国时属吴地,因生嘉禾而得名。唐嘉县属苏州。

刘禹锡这首诗清楚地表明,刘绪"东迁"寓居于苏州嘉县(今浙江省)。

既然是"举族东迁",除刘绪外,应当还有同族之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八六《诠选二·郑余庆》引《嘉话录》:"刘禹锡曰:予从??曰:'家住常州。'"可见,河南刘氏因避安史之"举族东迁"到苏州、常州带。

从李《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》:"今自河以北,为胡所。自河之南,孤城四垒??天冠士庶,避地东吴";梁肃《吴县令厅记》:"国家当元之际,中夏多难,冠南避,寓于兹土,参编户之"看,当时仅河南刘氏"举族东迁",北方士移居江南者亦多。

中唐时期的江南,包括浙东、浙西、宣歙、淮南、江西、鄂岳、福建、湖南等八。这带由于受"安史之"的破较少,经济仍较繁荣。其中以地太湖流域的浙西最为富庶,而嘉又是浙西最富饶的地区。浙西观察使在这里设有屯田。李翰《苏州嘉屯田纪绩颂》称:"嘉禾在全吴之壤最,故嘉禾穰,江淮为之康;嘉禾歉,江淮为之俭。"朝廷在嘉没有管理盐铁专卖事务的监署,其官员由浙西观察使选用。据顾况《嘉监记》称:"趋其署者,如好之栖茂林。"刘绪选择嘉安家,与的宦游是有关系的。

大家正在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