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禹锡评传(出书版)分章 5
刘绪在江南数十年间,随着所任职务的化,家
可能有
迁移。刘禹锡童年时代曾在湖州向皎然学诗,而湖州与嘉
相距有百里之遥,
可能在湖州安
家。嘉
、湖州都是古代的越地,刘禹锡
在诗中
止
次地自称"越郎"、"越客":越乡[郎]忧
,怀袖有琼英。①吴娃足
言语黠,越客有酒巾冠斜。
记邮件找地址: dz@LAWOXS.COM
① 《刘禹锡集》卷三十六《将赴苏州途洛阳,留守李相公累申宴饯,宠行话旧,形于篇章,谨抒
,以申仰谢》。
在《金陵五题并引》中又自称:"余少为江南客",这切都说明
对青少年时代生活
的江南怀有很
的
。
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历七年(772),其
时年已四十岁左右。刘禹锡多次说自己"同生无手足之助"①,"
无手足之助"②,"
主祀"③,"眇然
,奉尊夫
敢殒灭"④,可知刘禹锡无
兄
。刘禹锡有《奉
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》,此
当是从兄。从诗意
看,此兄信奉
,去王屋山隐居:"古
成
者,兄
亦同行。""
山事好,归去忆逍遥。"殷尧藩有《奉
刘使君王屋山隐居》诗,从殷诗所云"使君"及"尘缘难着眼,晚
寄青云"等语,可以看
此兄生平。
祖籍在江南而
生于江南,或成
于江南,或在江南生活
的唐代作家,当时
止刘禹锡
。韩愈于建中二年(781)至贞元二年(786)之间曾避
宣城;
居易在建中四年(783)至贞元五年(789)之间曾旅居越中;李贺少年时代有
江南之行,咏江南风土
的诗颇多;柳宗元青少年时代也在江南住
。刘禹锡的
况与柳宗元、
居易等
有点类似,都在青少年时期与江南结
解之缘。
,刘禹锡在江南生活的时间特别
,直至成年以
赴京应试,才离开江南。
② 《刘禹锡集》卷三十二《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君以答》。
① 《刘禹锡集》卷十《杜司徒书》。
② 《刘禹锡集》卷十八《中书李相公启》。
③ 《刘禹锡集》卷十八《门
武相公启》。
④ 《刘禹锡集》卷三十九《子刘子自传》。
二、中唐江南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状况
刘禹锡青少年时期在江南度了十八个
秋。中唐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、复杂的政治、发达的文化哺育了刘禹锡的成
,并对
生所选择的
生
路产生了
刻的影响。
就经济而言,经东吴、东晋、南朝的开发,隋南北
运河的开凿,至中唐时期,江南
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。由于"安史之
"对黄河流域经济的破
,而江南地区
于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,使唐王朝
得
把江南作为主
经济支柱。《旧唐书·韩滉传》称:"自德宗
居,及归京师,军围既繁,
路又阻,关中饥馑,加之以灾蝗,江南、两浙转输粟帛,府无虚月,朝廷赖焉。""安史之
"以
,唐王朝在藩镇割据的
况
能继续维持
百多年,依靠江南经济、财
的支撑,是
个重
的因素。
就政治而言,中唐时期的"安史之",使唐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。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、
化。这时,江南社会虽然较北方相对稳定,但农民起义已呈此起彼伏之
。唐代宗
应元年,"三吴饥,
相食","淮、湖之境,骼胔成岳"。①在这样悲惨的
况
,农民走投无路。"
应中,李光弼镇河南,时苏、常等州草贼寇掠郡邑。"②"广德初,武康草贼朱潭寇余杭。"③"李栖筠,代宗时为常州
史。时草贼帅张度因荒馑聚徒于阳羡西山。"④"苏州豪士方清因岁凶
流殍为盗,积数万,依黟、歙间,阻山自防。"⑤这些农民起义虽被武
镇
去,但对统治阶级的打
很
。于是,统治阶级
部的
些有识之士,为了
治久安,希望朝廷在政治
行
些必
的革新,以消除社会隐患。年事
的刘禹锡自幼
江南,也
受到社会问题的严重
,立志在政治
番事业。正如
在《学阮公
三首》诗中所说:"少年负志气,信
队时","昔贤多使气,忧国
谋
。目览千载事,心
古
。"可见,刘禹锡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的伟
负,这对
所走的政治
路有直接影响。
就文化而言,中唐时期江南的文化也比较发达。"安史之"时,中原地区
批有文化的
冠士族避
迁到江南,促
了南北文化的
流。江南经济的繁荣,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
质条件。朝廷派往江南的官员,
多
有较
的文化修养,且热心发展文化事业。中唐先
担任浙西节度使、观察使的几个
如韦元甫、李栖筠、韩滉等,都很有才华。《乐府诗集》卷二十五《木兰诗二首》注:"浙江西
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。"这就是说,韦元甫是著名的乐府民歌《木兰诗》的续作者。李栖筠也颇有文采,《全唐诗》录其诗二首。韩
工书善画,又喜《易象》及《
秋》,著有《
秋通例》及《天文事序议》各
卷。李栖筠在浙西观察使任
"增学庐,表宿儒河南褚冲、吴何员等,超拜学官为之师,
执经问义,远迩趋慕,至徒数百
"。①嘉
徐岱"好学,六籍诸子,悉所探究,问无
通,难莫能屈"。
① 《文苑英华》卷七七五独孤及《唐故洪州史张公遗
颂并序》。
② 《旧唐书》卷四○《张建封传》。
③ 《太平广记》卷○五《报应四·陈哲》引《广异记》。
④ 《册府元》卷六九五《牧守部·屏盗》。
⑤ 《新唐书》卷四六《李栖筠传》。
① 《新唐书》卷四六《李栖筠传》。
李栖筠"厚遇之,敕故所居为复礼乡"。②其它如浙东、宣歙、江西等节度使也竟相罗致文
,注重
化。
时江南文
云集,
才辈
,为
所未有。
历八年正月至十二年五月(773-777)颜真卿为湖州
史,"公务之隙,招集文士",宾客有姓名可考者八十六
,其中如陆羽、萧存、刘全
、张著兄
、皎然、吴筠、杨凭兄
、皇甫曾、张志和等皆有名声。①皎然在《诗式》中说:"
历中,词
多在江外,皇甫冉、严维、张继、刘
卿、李嘉祐、朱放,窃占青山
云、
风芳草以为己有。"江南的秀丽风光,哺育了诗
们的才华。韦应
是
历至贞元问的著名诗
。
在任苏州
史时,和本郡的、
郡的许多诗
有频繁的
往,与顾况、皎然、丘丹、秦系、章八元、崔峒、孟郊等唱和。钟灵统秀的江南
乡和文化氛围,使刘禹锡从少年起就耳儒目染,陶冶了
,培养了文
的气质。
② 《旧唐书》卷八九
《儒学传》
。
① 参阅黄本骥编订:《颜鲁公文集》卷十九《颜鲁公湖州宾客考》。
三、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
刘禹锡再声称自己的祖
"世为儒而仕",
"亦以儒学"②,"家本儒素,业在艺文"③,"清
家传遗,诗书志所敦。"④这就是说,刘禹锡
生和生
于
个儒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
夫家
。
刘禹锡的家
相当严格。早年在江南
官并与卢徵有姻
①的权德舆
于
眼所见,赞场
有"万石之训"。查《史记·万石列传》,万石君是汉初以孝谨著称的石奋。
的家
很严:"子孙为小吏,
归谒,万石君必朝
见之,
名。子孙有
失,
谯让,为
坐,对案
食。??子孙胜冠者在侧,虽燕居必冠,申申如也。僮仆如也,唯谨。??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,虽齐鲁诸儒质行,皆自以为
及也。"权德舆以"万石之训"
比喻刘绪的家
育,其严格的程度是可以想见的。
刘禹锡自幼聪好学,很有
养。权德舆回忆刘禹锡童年时代给
留
的印象是:"始予见其卯,已习《诗》、《书》,佩觽、,恭敬详雅,异乎其
。"②这是说,权德舆开始见到刘禹锡的时候,
年龄很小,头发束成两个角,但已经学习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,
佩带着象骨制成的装饰品,
度恭谦、庄重、安详、文雅,显得与
般的孩子
同。刘禹锡《献权舍
书》也说;"禹锡在
童时已蒙见器,终荷荐宠,始见知名。"刘禹锡童时多病,
较弱。《答
州薛郎中论方书书》说:"愚少多病,犹省为童
时,夙
襦袴,保姆
之以如医巫家。鍼烙灌饵,咺然啼号。"对于医药,
从少年起就开始留心,先
读
《小品方》、《药对》、《本草》、《素问》等医药书籍。
"常思世
居平
读
方,病则委千金于庸夫之手,至于甚殆,而曰
幸。"于是,
"学切脉以探表候",广泛搜集各种单方验方,中年
还编著了《传信方》
书。对于天文,刘禹锡也有相当研究。
中年
曾与僧
惟良讨论天文,可以为证。医药、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广博的知识,对刘禹锡唯
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,无疑
有很
的影响。
刘禹锡的童年时代表现早熟的特点。《刘氏集略说》云:"始余为童
,居江湖间,喜与属词者游,谬以为可
。视
者所行止,必
觚从之。"
自幼勤奋学习,喜欢与擅
诗词的文
在
起,都认为
是可
的。
旦发现
的行踪,必拿着写字板尾随在
,随时准备请
。
当时,吴的僧
皎然是很有名气的诗
。皎然俗姓谢,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。皎然字清昼;别
尊称其为昼公。皎然的诗歌,在当时和
世都享有很
的声誉。于頔称
"得诗
之奥旨,传乃祖之菁华,江南词
,莫
楷范。"①苏轼有诗云:"沽酒独
陶令醉,题诗谁似皎公清?"②严羽说:② 《刘禹锡集》卷三十九《子刘子自传》。
③ 《刘禹锡集》卷十四《夔州谢表》。
④ 《刘禹锡集》卷二十二《武陵书怀五十韵》。
① 权德舆《祭卢华州文》自称"从表"。
② 《权载之文集》卷三十八《刘才登科
侍从赴东京觐省序》。
① 《杼山集》卷首于頔《杼山集原序》。
② 《苏轼诗集》卷十七《与授、张山
、参寥师同游戏马台,书西轩
,兼简颜
二首》其二。
"释皎然之诗,在唐诸僧之。"③当时,江南地区很多文
向
学习写诗。
"世之言诗僧多江左。"会稽诗僧灵澈也住在吴
,经常同皎然讨论诗歌创作的技巧。灵澈的辈分比皎然小,又接受
皎然的指点,权德舆称
是皎然的入室者,说
的诗歌如"风松相韵,
玉相扣"。④青少年时期的刘禹锡,同诗僧皎然、灵澈有
段师生关系。刘禹锡入仕
,仍与灵澈保持着联系。灵澈圆
以
十七年,刘禹锡为
的诗集写
言。这就是著名的《澈
文集纪》。刘禹锡投师于皎然门
的
景,
在这篇
言中有生
的记载:"初,
在吴
,居何山,与昼公为侣。时予方以两髦执笔砚,陪其
咏,皆曰:'孺子可数。'"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。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,
手捧着笔砚,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
起
咏。刘禹锡当时年纪虽然很小,但诗已写得
错,得到了皎然和灵澈的称赞。
们风趣地学着秦末张良的老师妃
老
的
说:"孺子可
",表示
对这位小诗
的
学
度和接受能
是很
意的。
在刘禹锡成的
程中,家学的渊源、
的
导、名师的指点都是很重
的条件,但更重
的是依靠自己的刻苦学习。刘禹锡在《献权舍
书》中说:"众之指目, 閤
门客,惧无以报称,故厚自淬琢,靡遗分
。"刘禹锡在童年时,就已
得权德舆的器重,为了
愧对
者的厚望,
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,
知疲倦地
行学习,连
分光
都
意放
。
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,学习
容十分广泛,除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外,对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。
在《游
源
百韵》中说:"纷吾本孤贱,世业在逢掖。九流宗归指,百氏旁攟摭。"
家
的社会地位并
,世代都以儒学而成就事业。刘禹锡没有名门望族的家
背景,唯有自己
苦功发奋读书。
对"九流"、"百氏"各学派的思想,兼收并蓄,咀英撮华。直至
,刘禹锡
直保持着这种少年时代养成的好学
倦的
神,在《罢郡归洛阳闲居》诗中称:"闻说功名事,依
惜寸
";在《郡斋书怀寄河南
尹兼简分司崔宾客》诗中
叹自己"谩读图书三十车,年年为郡老天涯。"可见其读书数量之多。
中唐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哺育了刘禹锡的成。但江南毕竟
是当时的政治中心,作为
个中原
冠之家的子
,
希望到
安去
番事业。与唐代多数有成就的诗
样,刘禹锡早年并
甘心当
个文士,儒家的得志行
的思想占据着
的心灵。入仕以
,
自称"乃今
未施于
,所蓄者志。"刘禹锡
着施
展志的愿望,准备参加
士考试。按照唐代科举制度的常规,乡贡
士
般是由地方官员选
,刘禹锡说
自己是"公卿偶
荐,乡曲缪推择。"①贞元六年(790),刘禹锡十九岁时离开江南赴首都
安应试。
③ 《沧诗话·诗评》。
④ 《权载之文集》卷三十八《灵澈
庐山回归沃州序》。
① 《刘禹锡集》卷二十二《游源
百韵》。
第三章踏仕途与永贞革新时期
从德宗贞元七年(791)到顺宗永贞元年(805),是刘禹锡踏仕途
,在政治
施
展志、最有作为的时期。
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作
个全面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,需
首先对
这
时期的
生经历
行认真的探讨。
、"弱冠游咸京"
唐德宗贞元七年(791),刘禹锡
到
安。
在《谒枉山会禅师》诗中回忆自己初到
安时的
景说:"弱冠游咸京,
书金马外。结
当世贤,驰声溢四塞。"唐代
士考试
般在正月举行,二月放榜。乡贡举子
都在
年的秋天到达
安,作应试的准备。在应试
,聚集
安的举子们除了按规定向礼部"纳省卷"外,还
向达官贵
、社会名流投献自己的文稿,以期引起
们对自己的赏识。这种
法,称为"行卷"。刘禹锡充
着自信,还直接向皇帝
书。遗憾的是这次
书没有引起唐德宗的注意。
刘禹锡只得转而采用"结当世贤"的办法,提
自己的声誉,从而取得了"驰声溢四塞"的成效。
1.[综漫同人]败月光皆是我马甲 (现代中短篇)
[9845人在看]2.超级狂婿 (现代长篇)
[7980人在看]3.阁儿几个一起混 (现代中长篇)
[5536人在看]4.太古至尊 (古代长篇)
[4029人在看]5.原来我是世外高人 (现代长篇)
[7217人在看]6.磨浑盘 (古代中短篇)
[7843人在看]7.搞笑西游记 (现代中长篇)
[8049人在看]8.直播开局继承了一座恫物园 (现代长篇)
[9917人在看]9.少爷总替我背锅 (现代中短篇)
[2354人在看]10.鱼挽和终离的十五天 (现代短篇)
[4524人在看]11.浊世情鸳 (古代中短篇)
[1632人在看]12.我本少爷 (现代中短篇)
[8575人在看]13.循环元素 (现代短篇)
[4588人在看]14.财迷鬼玉 (现代短篇)
[1335人在看]15.一眼千年 (现代短篇)
[5769人在看]16.都市游龙 (现代短篇)
[8623人在看]17.七大寇·沈虎禅大传·将军剑:战将·闯将·悍将 (古代中短篇)
[6717人在看]18.(败蛇同人)漫金山 (古代中短篇)
[1622人在看]